光岳樓位于聊城舊城中央,其主體結構建于1374年(明洪武七年),光岳樓由樓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,總高33米。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,占地面積1236平方米,邊長34.5米,向上漸有收分,垂直高度9米,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拱門和直通主樓的50多級臺階組成。光岳樓主樓為木結構,4層5間,歇山十字脊頂,四面斗拱飛檐,且有回廊相通。全樓有112個臺階、192根金柱、200余斗拱。樓內匾、聯、題、刻琳瑯滿目,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,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‘神光鐘瑛’碑,乾隆帝詩刻,清狀元傅以漸、鄧鐘岳手跡,郭沫若、豐子愷匾額、楹聯至為珍貴。
山東省聊城市光岳樓 明弘治九年(1496年),考功員外郎李贊到聊城,見此樓高壯極目,天下所無,但及今百年,尚寞落無名,因與當時東昌府太守金天錫商定,命名“光岳樓”,“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”。該樓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筑,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。在形式上它承襲宋、元樓閣遺制,結構上繼承了唐、宋時代的傳統風格,同時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處,開“官式”建筑先河。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樓閣,由樓基和4層主樓組成,總高33米。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,占地1236平方米,邊長34.5米,向上漸有收分,垂直高度9米,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拱門和直通主樓的50多級臺階組成。主樓為全木結構,四面斗拱飛檐,因有回廊相通。全樓有112個臺階、192根金柱、200余斗拱。樓內匾、聯、題、刻琳瑯滿目,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,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“神光鐘?!必?,乾隆帝詩刻,清狀元傅以漸、鄧鐘岳手跡,郭沫若、豐子愷匾額、楹聯至為珍貴。